检索《清实录康熙实录》关于康熙帝“射殪”的内容会发现,康熙帝时代猎到老虎是非常多的。仅《实录卷之一百二》康熙二十一年,就射殪老虎39只之多,最多一日射殪5虎(庚额地方:《起居注》:庚格地方。西丰县境内。”这个庚格,或庚额,即今西丰县南郊之更刻乡)。
据说承德隆化的步古沟镇就得名于康熙帝“捕虎”,叫做"捕虎沟"。步古沟镇位于隆化县西北部,距县城60千米,镇内遗存有建于清代的于木兰作诗碑、协义昭灵神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此捕虎说,其还引证《康熙起居注》说康熙帝在阿穆呼朗图行宫外打猎"上猎于南山,殪一虎"。查《清史稿》康熙本纪中记载康熙二十年“乙亥,上猎于南山,发矢殪三虎”,也非指在步古沟一带。
仅康熙三十七年的一段“大骇”记述情形有一点点相似,步古沟的康熙猎虎的故事,也即“大家一看不好,连忙挡到前面保护皇帝,胆小的早就四散而逃了”。“癸卯。上行围。射殪二虎。其一虎卧于山下、惊鸟枪声而起。上隔涧发矢穿其胁。虎应弦倒毙。新满洲等俱大骇,奏曰:从未闻隔涧望影能射倒猛虎者也。是日,驻跸奇尔赛毕喇地方。”然奇尔赛毕喇为满语,奇尔赛多写作奇尔萨,汉译为沙狐狸,毕喇为河,即今金沙河,属于吉林地区,并不是承德地区。
康熙二十六年八月在隆化猎到了两只老虎。实录原文“癸丑。上驻跸博洛和屯。是日、上行围。射殪二虎。阿霸垓台吉德木楚克、敖汉台吉额林陈、喀尔喀台吉丹津等来朝”。康熙二十七年在白银沟猎到一只老虎。实录原文“癸卯。上驻跸巴颜沟地方。是日、上行围。射殪一虎”。此外,康熙四十年在七沟、喀喇和屯、两间房猎到虎2只、豹2只。康熙四十五年在三道河、中六沟、二沟、黄土坎、热河上营、喀喇和屯等地猎虎豹10只。未查到关于在步古沟猎虎的记载。
另有一种说法是,源自“卜克岭”、“卜克达坂”的不同音译,即为“卜古”与“捕虎”毫无关系。步古沟镇的碑梁,原名为卜克岭,也称卜克达坂。卜克岭,海拔1392米,步古沟镇碑梁村与围场石桌子乡碑梁沟村的分界线。因为卜克岭上立有乾隆皇帝的诗碑而更名为碑梁,是清代木兰围场“七十二围”之一的卜克围场中心。“卜克”,为蒙语,意为密林幽深,难以通过之地。其意可拓展为“坚实”,“坚固”。“达坂”也是蒙语,即“高高的山口”。所以“卜克达坂”也有翻译为卜克崖口的。如果依此说,是山名卜克而沟名卜克沟,基本符合地名的规律,后脱音为“步古沟”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步古沟镇的“阿穆呼朗图行宫”。阿穆呼朗图行宫,位于步古沟村西,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(公元1762年),其地理位置在避暑山庄去往木兰围场的西线御路上,是清朝皇帝每岁“木兰秋狝”驻跸之所。
阿穆呼朗图,即蒙语“阿木古郎特”、“阿木古楞泰”等,具有太平、安居、和平宁静之意。《热河志》载“阿穆呼朗图者,蒙古语康宁也”。清代的康熙大帝在蒙古族中即被称呼为“恩赫阿木古朗汗(Enkh Amgahan)或阿木古朗汗”,也就是汉语“康熙皇帝”之意。“步古沟”亦可能是因有“阿穆呼朗图行宫”,从“阿穆呼朗图”脱音而来。即从“阿穆呼朗图(阿木古楞特)”脱落为“木古(穆呼)”进一步讹化为“步古”。而从《热河志》中也有“阿穆呼朗图,在步步沟西五里有行宫”之记述。还有“步步沟,在柳条沟北十里”、“阿拉超尔营,在步步沟西北二十里”。所谓阿拉超尔营,即今东阿超、西阿超。可以明确的说,步古沟能明确的故名为“步步沟”,至于其源于“捕虎”、“卜克”、“阿穆呼朗图”三说哪一说,则从捕虎之说可最先排除,因为这是蒙语与汉语之间的误解所附和的戏说。至于“卜克达坂”与“阿穆呼朗图”哪个更容易脱音为“步步”或“步古”呢?笔者更倾向于后者,因为卜克达坂属于多地共有的,如碑墚村。而阿穆呼朗图则是该地所独有的,应即步古(步)沟名字之真实来源,盖依行宫而得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