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知道,按照传统的儒家观点
,一个社会的群体被划分成士、农、工、商,这些群体之间各安其业、互不干扰,在统治者看来,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划分状态,更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状态,是有利于维护统治的
。
但是我们讲理想的状态,只存在于模型或者说概念中,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。儒家所倡导的这种社会分层,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随着频繁的战争,人口流动的加大而逐渐不存在了。统治者仍然还在倡导这种社会结构,并不断以各种嘉奖、案例的形式向社会宣讲,
目的便是通过鼓励此种行为,借此要他人效仿,进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
。譬如表彰守寡女子的贞节牌坊,编写《烈女传》,《忠臣传》等等。
贞节牌坊
流民问题,同王朝的出现和灭亡相伴始终,但是他们出现的原因又各不一致。有因为
天灾原因
导致外出讨饭;有因为逃避家乡的
沉重的赋税、徭役
而远走他乡;有因为
躲避私人恩怨而漂泊在外
等等。总之,虽然存在于家乡类似黄册一类的人口统计档案上,他们却不在家乡,也不受到所在地的管辖,可以说是一种隐匿的人口。这些人既不承担赋税徭役,也不接受官府的管理,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都不能见容于王朝的统治者,因此将其视作心腹大患。
西晋永嘉年间,关中地区发生大旱,又发生了连续几年的大饥荒,位于关中附近六郡的流民经汉川流入巴蜀地区。当时巴蜀州郡官府驱逐流民返乡,此时当地的氐人李特、李雄赈济灾民,并趁机鼓动灾民起事,在李特、李雄的率领下,攻陷了巴蜀地区的州郡,建立了地方政权成汉,西晋在西南的统治就此瓦解,社会秩序当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如果我们看明代,则发生了更多的流民暴动事件,荆襄流民暴动就是一例,甚至明末的李自成、张献忠所率领的部众很大一部分也是流民组成,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流民推翻了明王朝也是有道理的。
李特领导的流民暴动,直接导致了成汉政权的建立
在统治者看来,这群人不受管理,四处飘荡,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,更何况是大规模的在不同的地区之间流动。所以如果有可能,统治者一定是要百姓待在土地上的,这样管理的成本是最小的,而且风险也是可控的。
人口一旦流动起来,原有的管理模式早已不管用,对王朝的威胁也大大增加,这种情况是可怕的
。尤其是前信息时代,没有大数据、没有天眼系统,要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控技术上不可行,现实上的手段也不够用。更何况动态的人口,本身就是对现存秩序的破坏,所剩无几的手段不能满足需要,也不符合维系王朝统治的终极目的。
2.人口增多之后,光棍数量大量增加,也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秩序
流民中还有一种重要的类型光棍。这种人之所以被视作流民,是因为其无儿无女,无家无业,四处晃荡。在统治者看来,年轻的光棍很可能与社会暴力犯罪有牵连,正因为这些人无所牵挂,所以往往铤而走险。如果我们翻开家谱,就会发现一个父亲传下的后代的中,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留下子嗣,大部分只能孤独终老。
宋代人林逋是史上著名的光棍,其经历成为了成语梅妻鹤子的由来。
这里面既有
经济上的原因
,尤其是家产稀少导致部分子嗣无法结婚;还有
人口结构的失调
,主要是重男轻女思想流行,在福建某些地区的溺婴现象存在,都使得适婚男子数远大于适婚女子数。如果不幸双重条件都具备,那这位父亲的所有儿子都将孤独终老,这一系将不复存在。
步德茂的研究还向我们揭示了清代皇帝对待光棍议题的两难心态:
一方面认为暴力犯罪是因为光棍的道德缺陷所致,另一方面也通过严刑峻法和宣传道德应对光棍引发的暴力活动
。但是光棍这种类型流民所代表的社会动态因素是始终存在的,无论统治者是否承认这种现象,都与保持稳定社会秩序的静态观是冲突的,两者之间达到的微妙平衡,正是封建王朝的解决之道。但是总体来说,社会秩序稳定的静态是统治者终极追求的目标,只有这样,统治才会稳固。
3.控制流民和光棍的数量,是封建统治者持之以恒的动力
以上我们分析了流民所代表的的动态因素对社会稳定秩序的冲击。总而言之,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王朝维护统治重要的手段是保持社会的静止,意即保持现有社会秩序的稳定,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是道德和律令,因此不符合道德、律令的行为都是被视作不合规的,是要受到打击的,流民,还有流民中的光棍,这在中国传统社会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思想中是大逆不道的,光棍没有家庭,往往是社会的动态因素,势必会对统治者的静产生巨大的冲击,因此需要打击,无论这种静止是表面抑或是实际上,都是必要的。
参考文献:
1.步德茂:《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》
2.池子华:《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》
3.王家范:《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