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发母亲原本是一个侍女,有一次汉景帝召幸程姬,但恰好程姬来了月事,没有提前报备,怕落个欺君之罪,于是灵机一动,把侍女唐儿打扮了一番,代替她侍寝。

当时黑灯瞎火,汉武帝误以为是程姬,这样一来,唐儿便有了身孕,之后便生下了刘发。

因为母亲出身低贱的关系,刘发也不讨汉景帝喜欢,所以给他的封地很小。

有一次,刘发为汉景帝祝寿跳舞,跳得十分别扭,汉景帝实在不解,便问他。

刘发不紧不慢对汉景帝道:“臣国小地狭,不足回旋。”他说这话是有目的的,意思就是自己封地太小,实在无法伸展手脚。

汉景帝听后,心领神会,将三郡交于了刘发。

刘发死后,长子刘庸继承了王爵,刘买为舂陵侯。逐代降减,以此类推,到刘秀的父亲刘钦这里,只是个县令,到刘秀这里成为了一个普通百姓。

从刘邦到刘秀这里,一共十代,刘秀就是刘邦的九世孙。虽说刘邦和刘秀之间相隔二百多年,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
都是以“平民”身份完成帝王霸业

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平民,曾为泗水亭长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虽然是西汉皇族的后裔,但其实,他也是一个布衣出身。

刘邦早年是一个不起眼的平民,但他不喜欢下田耕作,不学无术,无所事事,就爱结交游侠之徒。后来,刘邦的好友萧何,帮他找了一个泗水亭长的差事,此后刘邦常在县里各处混吃混喝。

“亭”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单位,因为古代的十里一亭,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子,所以“亭长”也就相当于是一个村长。刘邦先是做一个亭“吏”,也就是“官”雇佣的人,一段时间之后,升任亭长。

刘秀更惨,虽说是皇家子弟,但跟“平民”没什么区别,都是没有国家饭票,一天皇粮都没有吃过。因为皇族除了嫡长子以外,其他皇家子弟都必须逐代降继承等级。

从刘秀祖辈的前三代都是皇帝,从刘发开始就是王,所以王不能跟刘彻争皇位。第五代刘买为侯,就也能跟大哥刘庸争王位。

之后到了第六代刘外太守、第七代刘回都尉、第八代县令,到了第九代刘秀这里,别说争皇位了,就连爵位都没有,什么都不是,成了一名普通老百姓,

如果不是王莽的改朝换代,西汉灭亡了,刘秀或许也就安心当个“平民”,在家专注于种地,吃个饱饭。至于大哥刘縯,应该是在县里谋个县太爷当了。

而刘秀也不会跟着他大哥刘縯扯着“复高祖之业……”的旗号,起兵反莽了。

“成长经历”有点类似

刘邦和刘秀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都被当时的百姓称为“江湖混混”!

刘邦年轻时就成天游手好闲,对游侠心向往之,经常带朋友到他嫂子家做客。后来,他嫂子一见他带人来就敲饭盆说没饭了。

信陵君去世后,刘邦去魏国投靠信陵君的旧门客张耳,魏国灭亡后,刘邦便回了家乡,继续混迹江湖,年将近四十了,还没讨到媳妇,不过他与情妇曹氏却生了个私生子刘肥。

后来刘邦走关系做了沛县的小吏亭长,恰巧山东单父县的吕公避祸来到沛县投靠好友沛县县令,在宴会上见到刘邦气宇非凡,将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,吕家虽是山东的门阀,但此时已是家道中落,当然比刘邦家有钱一些,刘邦总算接了门好亲事。

刘秀的“成长经历”有点类似刘邦,不过多有点钱。刘秀的父亲是县令,但早死,刘秀兄弟由其叔父刘良抚养。

大哥刘縯如同刘邦一样不爱干农活,整天也是游手好闲,结交游侠,不过好在刘縯比刘邦有钱,所以不需要去给别人当门客,而是自己养门客。

《后汉书》上写刘秀是勤快的庄稼人,勤于稼穑。其实,刘秀从长安太学回来后,不仅帮家打理家业,还帮他大哥刘縯养门客,四处游荡,结交游侠。这点与刘邦相似,都是混江湖,他都28周岁了,还没讨到媳妇。而且更相似的是都是晚年登上的皇位。

古代对于“成家”最为看重,十四、五岁就已经成家了,像他这年纪已经算是晚婚,后来,门客犯罪事件受到牵连,他只好跑到姐夫邓晨家躲避。像她这种情况,哪家愿意把姑娘嫁给他。

不过,刘秀跟刘邦一样,都走了“桃花运”。

刘秀就是因为姐夫邓晨躲避,让他得到了一次美丽的邂逅。有一次他跟姐夫邓晨去阴家串门,便对阴丽华一见钟情,因此,这才有他说的“娶妻当得阴丽华”的誓言。

不过,当时阴家是新野的豪门大族,而刘秀,只是落魄皇族一个,功不成,名不就。适逢王莽的新朝取代汉朝天下,因此这个皇族身份前面还得加个前朝,还不如刘备那刘皇叔的身份尊贵呢。因此阴家父母怎么会同意把自己家千金嫁给一个穷小子呢。

刘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“立业”的重要性。几年后,天下大乱,刘秀跟随自己的兄长刘縯扯起了恢复汉室的旗号,推翻了王莽新朝。

此时,刘秀已经名正言顺的是大汉宗室了。所以,刘秀马上派人回新野向阴家提亲,身份提高了,阴家自然也同意了,于是,29岁的刘秀和19岁的阴丽华在宛城成婚。

但造反成功后,王莽被杀,更始帝刘玄登基,不知为什么却杀了刘秀的大哥刘演。刘秀意识到自己险境,隐忍不发,韬光养晦。

这样看来,刘秀的人生要比刘邦精彩多得多了!

都曾因子嗣问题留下遗憾

刘邦生前,在吕雉、刘盈和戚夫人、刘如意之间,他更宠爱的是戚夫人,更喜欢的是刘如意。刘盈虽是嫡长子,也早已被立为太子,但是刘邦就是更喜欢“类己”的刘如意,甚至试图用刘如意替换太子刘盈。

最终迫于政治压力,封刘如意为赵王,但仍然就在他身边,而刘邦每次到关东,都要带着戚姬。

后来刘邦死后,吕雉就对刘邦的子嗣残忍杀害,尤其是他生前最宠爱的戚夫人和刘如意。而刘秀生前,也因为子嗣问题,留下了遗憾。

刘秀娶阴丽华不久,就出外征战。后来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,刘秀选择与河北真定地区王刘扬联姻,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。也正是得益于王刘杨的支持,他在河北的势力发展得很快。

虽说史书没有明确说,郭圣通是以什么身份嫁给刘秀的,但在刘秀登基之后,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,而阴丽华却只是个贵人。

也就说,刘秀娶郭圣通后,阴丽华被降为“妾”,因此郭圣通的儿子刘彊被册立太子。

后来,由于复杂的原因,刘秀废去郭圣通皇后之位,改立阴丽华为皇后,废了刘彊改立刘庄为太子,即后来的汉明帝。

这件事之后,引起刘秀儿子们的纷纷不满,在刘秀一死后,诸儿子卷入一场谋反案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刘秀不光替自己换“妻”,还伸手到刘邦墓穴中把吕雉的棺材移出来,废了吕后的皇太后之职,把薄姬的棺材抬进去,并追立薄太后为高皇后。

其实,刘秀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,毕竟他是薄太后,追立薄太后,就等于给自己皇位增加了合法性。

天生领袖,政治高手

刘秀和刘邦一样,都有军事才能,生来就是该当皇帝的命。

刘邦虽说是一个不起眼的混混,但他个人很有魄力,别看流里流气、满嘴爆粗口,但他身边从不缺牛级人物和奇才,而且还甘愿跟随他当小弟。

刘邦的身边的牛级人物,文有有萧何、张良、陈平和郦食其;武有韩信、樊哙、彭越、英布、周勃等人。刘邦自己也曾说过,武不过韩信,文不如萧何,谋不如张良。可是,这些人偏偏就死心塌地跟随在他身边,所以说魄力这东西不是人人都有的。

其中萧何分管的是后勤,郦食其是管外交的,真正善谋的就是张良和陈平,张良确实厉害,智取峣关,还军霸上,都是他的计策。

鸿门宴刘邦能够成功逃脱也是张良的功劳,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,建议刘邦撕毁合约偷袭项羽,也张良的主意。

刘秀也有魄力,但相比起来,他更有政治谋略。他最著名的文臣武将当属云台二十八将了。

这二十八个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邓禹排名二十八将第一位,他为刘秀出谋划策,网络人才,是运筹帷幄的战略型人才,在识人用人,处理政事上,很有作为。

冯异最早随刘秀出征河北,后攻打赤眉军,夺取关中,征讨陇右。刘秀的战将还有大将吴汉和岑彭等多人,都是非常骁勇的人物。

刘邦从起兵到取得霸业,只用了七年时间。刘秀就更厉害了,仅用三年,就直接从“平民”的身份直接跳跃到天子的身份。

其实,刘秀能用神速时间成功,其中的诀窍有六个原因:

一是最大化利用了自己汉室宗亲的出身。扯起“复高祖之业”的大旗,顺理成章起兵。

二是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。争取了地主豪强的支持。当然这也埋下了雷,东汉的覆灭就是因为无法平衡地方豪门以及官宦的势力。

三是刘秀本人发迹于平民。受过高等教育,既接地气,又通大义,能文能武,自身素质过硬,个人魄力强悍。

四是长时间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。并瞒过更始帝刘玄,待时机成熟,准确地把握住了一切机会。

五是有一颗比较善良、公道的心。成事后并没有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大杀功臣,而是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,只解兵权,不降地位。

六是喜欢文化,重用文人贤士。王朝成立后大举进行国家藏书,奠定了王朝的文化基础。这也是快速稳定住局面的部分原因。

因此,刘邦和刘秀的成功,还是有明显差别的,刘邦的成功除了靠个人魄力外,还参夹着一点运气。刘秀的成功靠努力同时,还具有政治谋略。

写到最后

刘秀起兵时,自称是刘邦的后代,因为间隔时间不算长,刘秀家族的族谱保存完整,传承有序,这一点在班固的《后汉书》里有明确记载。因此,可以很确定的说,刘秀的确是刘邦的后代,他们都以“平民”的身份取得了成功。如果说,刘邦身上自带着传奇色彩,那刘秀就是自带着优秀的人格魅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